欢迎访问深圳按下摩服务平台!

您现在的位置: 深圳按下摩服务平台 > 按摩资讯 > 养生知识 >

陷谷穴的位置、作用以及按摩方法

来源:按下摩 发布时间:2019-12-17

  陷谷穴归属足阳明胃经,有缓解治疗腹痛胀满、肠鸣泄痢、面目浮肿、目赤痛、疝气、足背肿痛等,陷谷穴的位置:第2、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,详见以下介绍的陷谷穴的准确位置及穴位疗法。

陷谷穴

  【陷谷穴的位置】位于人体的足背,当第2、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

  【取穴方法】正坐垂足或仰卧位,在第二、三跖趾关节后方,二、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。

  【穴位解剖】有第二跖骨间肌,有足背静脉网,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。

  【穴名解说】

  【陷谷穴】经穴名。出《灵枢.本输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别名陷骨。输(木)穴。

  【穴义】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。

  (1)陷谷。陷,凹陷之处也。谷,山谷也。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。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,地部经水在此聚集,故名陷谷。

  (2)胃经俞穴。俞,输也。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,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,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,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,故为胃经俞穴。

  (3)本穴属木。属木,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。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,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,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,故本穴属木。

  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。

  【运行规律】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,风气循胃经上行。

  【功能作用】输送胃经气血。

  【陷谷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
  【主治病症】腹痛胀满、肠鸣泄痢、面目浮肿、目赤痛、疝气、热病、足背肿痛等。

  【古代记述】颜面浮肿,目赤痛,肠鸣腹痛,腹水,盗汗,足背肿痛,发热,热病汗不出,腹大满,喜噫,咳逆不止,逆不止,疟少气,季肋支满痛。

  【近人报道】癔病。

  【临床应用】临床用于感冒,胸膜炎,胃炎,肠炎,肾炎。下肢瘫痪,足扭伤的治疗。有报道取双侧陷谷透涌泉,治疗急性结膜炎疗效好。

  【穴位配伍】陷谷穴配陷上星穴、囟会穴、前顶穴、公孙穴治卒面肿。配列缺,主治面目肿;配内庭、太冲,主治足跗肿。配列缺,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主治面目痈肿。配内庭、太冲,有清热消肿,活血止痛的作用,主治足跗肿。

  【文献摘要】

  (1)《千金方》:热病,肠鸣而痛,腹大满,喜噫。

  (2)《资生》:主腹大满,善噫。

  (3)《灵枢·本输》:“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”。

  (4)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,去内庭二寸。”

  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
  【针刺方法】陷谷穴,直刺0.3~0.5寸;或向上斜刺0.5~1.0寸,局部酸胀,可扩散到足背。

  【艾灸方法】陷谷穴,艾条灸5-10分钟,陷谷穴,艾炷灸3-5壮。

  【日常保健】

  有相当多的孕妇,在妊娠后期会出现下肢浮肿。轻度浮肿一般是每天下午较为明显,夜里卧床休息后,早晨就消失了,这是正常现象。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,则称为妊娠水肿。

  对于下肢浮肿的孕妇,可让其采用平卧或下肢略为抬高的体位,然后从足背开始,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,力度要轻柔,手法以按、压、推、拿、轻捏交替混合使 用。在按压推揉的过程中,要以陷谷穴为重点。陷谷穴位于脚背上第二三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。按压此穴,对颜面浮肿、水肿、足背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。

  一般来说,对下肢经过10分钟左右推揉,再对陷谷穴按压8~10分钟后,下肢浮肿就会消除了。如果第二天下肢浮肿又发生了,可采用本法继续治疗,直至彻底消除浮肿为止。

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anxiamo.com/zhishi/215.html